(一)
犹记得有文披露过“QQ签名像墓志铭,然后被不知何物频频更改”,虽戏谑滑稽,但也深得我意。我已经发现了一种现象:很多人,可能就包括你,偶尔修改自己的QQ签名,不外乎表明彼时心情或欲想等等,但是你却不同步于QQ说说和微博,等新的灵感来了,再把它悄悄改掉,一点痕迹都不留下给好奇的侦探。
每当我偶然地读到一些不知为谁而写的、却打动了我的“墓志铭”,我会根据交情深浅去猜测:我是不是它们的期望读者?很可能不是,虽然说不准,但是应该就不是——谁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宇宙不是么,只是你不能同时在所有的宇宙而已,这不是真理么?
我的第一条QQ签名,也就是我在第二人生的第一个算属标签的东西,延续了好长的时间,后来因为有感,还特意重新挂出来,特别像困闭棺材的死尸伸出来的腐烂了的手。
尽管是真的腐烂,我已经把它好好掩埋,可能以后我想不起来了,它就变成我感觉是陌生的秘密。
守着一个名,一种身份好久没有改动,大概表明了:面具戴久了,就摘不下了。我在第二人生里散布了各色的面具,真亏得能有那么多的账号和密码,以至于能写满了一个小本子。但又是在虚虚幻幻、来来往往中,却也真的淘洗了一些比较沉的东西,和一些更沉的东西,例如踩一脚就陷困泥淖能搅浑一个湖,例如抓一把,没准能攥紧一块态仪万端的彩色石子。
可是呢,就算我有幸是一个登月的航天员,我仍只是在太阳系中,仍只会是在一个被推测说有无限个存在着生命的星球的宇宙中,在一个能把所有人的宇宙包含其中的宇宙中,微渺小小,细茫一点。
也就是说,有个被称为上帝的不能被证伪却又不是指“命运”的魔鬼,在掷一个不是骰子却类似的玩意,饶有趣味地看我在第一人生、第二人生和别的人生中像只陀螺,靠着惯性转入小径分岔的迷宫里的分叉的小径。
——20120224
(二)
不期意地,对陌生人来说这词真合适,你就来了,我像是偶遇爱情的一阵风,像是钓起了一条鱼又像是变成了一条鱼被人钓起,就在我也可能是的风里欢乐跃腾,连结束一句话的余韵都不懂得留了。
细密细密的点可以凭空而生,有真有幻,但是,是哪种力量都难连接它们成最初的线,直到翻天覆地的黑,才能泯灭掉所有的性别。生死轮回在此前的千百年也逃不脱的悖论,现在我们要被迫接受,现在我们要被迫分离,就像从不曾在一起。
但是,从千万年沧桑里幸存的语言,又在劝说一种胜利:在那空里有你与我是真,在那化里有你与我是实,在你与我里有不会消失的过去。隐隐显显是不可问不可闻的心事,现在说出口的只会是一种杜撰,但是如果你要说,我就想听,想听的是你的告白。
——20120302
(三)
不知道是何时起,QQ空间成为我最喜欢的地方,因为在这里:我可以放肆地自言自语,留下各种小小的谜语;因为在这里,我可以追踪朋友的动态,看那些迷离的文字,猜那些灵魂的语言。
QQ日志承载了一直以来日记的风格,但是也越来越刻意雕琢了,最后不再是一块纯净的泥巴。那么,尽管涂满一个页面吧,就不求什么风格了,自由自在,最是难求的状态。
有没有期待过很多的读者,很多的评论呢?说实话吧,读者和评论确实刺激了某些激素的分泌,然后一种好的心情随之产生,但是后来,我以为不必企图别人能读懂,尽管有人说懂了,TA懂的只是文字,又不是我;就像懂我的人不一定懂我的文字,仿佛这两者就毫不相关。知道文字被某些人看了,不管有没有评论,不管有没有谈起,似乎都有得意的资本了。
曾经有人称喜欢我的文字,要当我的粉丝,我说不要。其实,你要当谁的粉丝,根本不要偶像的首肯啊,不是么?……后来,到如今已经半年了吧,TA没进过我空间。我猜TA是高三的,从空间一些迹象看来是的,祝她高考顺利吧!
有个名字里面有“依”字的女孩,我自夸地说,她才是我的粉丝呢,因为我根本不认识她,加了QQ却一直没有说过话的,但是每篇文字,她都不漏过地,以至于新文章出来而她没看,我就觉得不大对劲。没有评论,没有留言,没有QQ对话,像是我们一直的默契。我个人觉得有一种隐隐的美好,也不想这种状态有什么改变。PS:你看到了,就会心一笑吧。
有心事了,有情绪难排遣了,有些人呢喜欢写诗,有些人呢写写日记,有些人呢写一封信给别人或者给自己,有些人呢,大概是我这种的话,就会去做以前没做完的事,写一篇连载的文章,转移掉所有的注意力,在摇滚乐里摇头晃脑。
正好又是夜晚,正是所有灵感奔涌的时候,顺便可以理理书单,想想接下来要看的书。
——20120305
(四)
隐身,或者说隐形,这是我曾经一直幻想的超能力——不过这种能力常常连带着某些不道德的行为——不管现如今,即时通讯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种不大现实的想法,它在本质里面带着的那些欲望并不曾消减:在交集之外,我要我的自由,我要我的隐私,我要我的不公开的状态,我放纵地或者恰当地把自己隔离在人群之外;我想看到你在,却不想让你知道我在偷窥;我就要静静地看着你,又不必承受两眼相对的尴尬,不想成为在场的冷漠者……
隐身者的隐身心理应该能成为不错的研究课题,我直觉地意识到这里大有玄机。他们都是怎么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呢?也许有人说,不想被别人打扰;那么,我可以反问,为何不设置成“离开”、“忙碌”、“请勿打扰”状态呢——设计者考虑得还算周到了——抛弃这些选择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,他们不想诚实地表露自己。
也许有人说,已经习惯了,或者不觉得它能说明什么;那么,我会解释道:他们的自我是封闭的、他们的内心是不敞开的、他们没有相知相亲的对象(好朋友或者感情伴侣)。
如果能单从字面上说,那么,假如一个人不想处于光明的状态而想要在隐暗之中,那他要么就是不善于调和自己的处境,要么就是不善于认识自己的处境,要么就是不在乎自己的处境;而这在我看来,又要引出一个新的可能:他不曾考量过“存在”的问题,他不曾把自己的存在看成值得怀疑的事,也不曾因为对自己存在的认知而倍感要珍惜流失中的时间。
“隐身对其可见”,它算是一种恩惠:因为我跟你好,因为我在乎你,因为我不想隐瞒你,所以我完全向你敞开,让你能随时进入。这一种恩惠如果不是直白地向对方表达了,如果不是差异鲜明地让对象感动了,它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,它的“有”也跟“无”一样而已。仅表明我的态度么?——你不把我放在你心里的时候,我不在乎,我还是要把自己(把自己的心魂)摆在你的面前。
而在灵魂的伴侣之间,隐身也好,是否可见都好,他们的默契不差分毫。也许就是这样的默契:你不在,但是我想你的时候,刚好你也在想我;你不在,但是我估计你到了哪里的时候,你正好是到了;你不说话,我不说话,但是呼吸的节奏是一样的,连想开口说话的时间和内容也是相近的……
PS:语言丢失了。甜蜜的事让人失语?回到未完成的工程,找回创作的感觉……
——20120411
(五)
七年前,我困在 QQ 和它的文字空间里。七年后,那个空间被封闭而疏远了,但不变的是,第二人生依然广阔。
当年,我想写成一个系列:QQ篇、微博篇、人人篇、豆瓣篇,但勉强只是写成了一篇。如今,如果重新考虑,大概会加入:微信篇、公号篇、知乎篇,但写作的情绪已经完全不同了。
感觉像是在翻读一篇铭文,被刻在石板上,爬满了尘土和绿苔。
——20190726